- 首页
- 成果简介
成果简介
BIM(建筑信息模型)是建筑的数字化模型集成应用。BIM技术员是人社部公布的首批新职业,既是绿色职业又是数字职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BIM证书成为首个“1+X”试点,其中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指基础扎实、能力复合、素质优良的一专多能人才。高职复合型BIM人才,是熟练应用BIM技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面向建筑产业数字化职业场景的现场工程师人才,是宽基础、跨专业的多面手人才,是掌握信息手段的数字化人才,是典型的“产业高端”人才,是当前和未来岗位亟需的人才。传统的培养方式不能适应建筑产业数字化升级对高职复合型BIM人才的需求,突出表现为3个问题:课程体系结构松散、能力虚化、运转僵化;课程内容脱离实际、陈旧老化、更新不畅;课程教学理实分离、学用脱节、知行不一。
成果运用“以人为本能力建构”的理念,类比行星齿轮(汽车自动挡变速器的核心部件,由太阳轮、行星轮、外齿圈组成)的运行机制,对应行星齿轮运动的“结构——关系——运转”三个方面,融通岗、课、赛、证等“四元”,构建“四元融通”综合育人的“共轨结构——啮合关系——联动运转”,建立“四元融通”综合育人的理论模型(图7)。该模型以学生为中心(类比1个太阳轮),岗课赛证“四元融通”共轨环绕(类比4个行星轮),产业发展在外围联动(类比1个外齿圈)。该理论模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中心地位,阐明了岗课赛证“四元融通”的联动关系,突显了学生、岗课赛证、产业等组成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特征。
将“四元融通”综合育人理论模型应用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筑设计、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集群化培养高职复合型BIM人才。一是构建“三层三挡、四元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解决“课程体系结构松散、能力虚化、运转僵化”问题;二是开发“三级矩阵、四元融通”模块化课程内容,解决“课程内容脱离实际、陈旧老化、更新不畅”问题;三是实施“多师共课、四元融通”模块化教学,解决“课程教学理实分离、学用脱节、知行不一”问题。经过4年多的检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理论创新——类比行星齿轮的运行机制,创新“四元融通”综合育人的理论模型;方法创新——“四元融通”联合开发理虚实一体化教学资源,以虚助实,解决三高三难;实践创新——师生共创模块化工作室提升模块化教学水平,落实工学结合,促进学用相长。
专业群累计培养高职复合型BIM人才6000余人,一大批毕业生成为行业标兵,人人成才、人人出彩,个人成长与国家需要同向同行。服务全国抗击疫情,100余名学生运用BIM技术突击建设地方版“小汤山”医院,获政府嘉奖,优秀典型作为中共二十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服务国家重大工程,10余名毕业生参建北京大兴机场、冬奥会滑雪场,用BIM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难题。服务乡村振兴,利用BIM技术先后完成300余个乡村规划设计,连续3年获省委“好”的评价。服务“一带一路”,为泰国、沙特、冈比亚、马来西亚等海外项目提供中国BIM解决方案。服务创新发展,10余名同学凭借BIM创新项目,获得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项。成果在126个院校应用推广,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学习强国等先后156次报道成果经验,获得了良好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