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规划 >> 正文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

2022-06-06  点击:[]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学校深入推进实施“双高计划”和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建设,朝着创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目标奋力迈进的关键五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明确学校“十四五”时期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措施,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战略性,根据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落实河南省、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和南阳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中共河南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和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在抓机遇谋发展中集聚优势,在解难题攻难关中砥砺奋进,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了学校发展高质量,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成功入选“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学校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切实承担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推进“两化一创”强基引领行动计划,2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单位,1个党支部获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推进,“作风建设提升活动”持续发力,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学校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统筹部署疫情防控与学校发展工作,做到了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

2.专业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学校高职专业由52个增加到63个,与河南科技大学联合举办了4个应用型本科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入选河南省“双高工程”;6个专业被确定为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2个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专业、5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顺利通过验收。在38个专业开展了“1+X”证书制度试点。

3.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完善国家、省、校三级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全国教学诊断与改进试点顺利通过教育部复核,完成国家、省级教育教学类项目40多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3项,获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奖项1439项,先后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教学资源50强”等荣誉称号;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成功入选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 以上。

4.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明显加强专业课“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5%。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8个、“中原千人计划”2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省技术能手3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省教学标兵5人、省级科技特派员8人、省高层次(B和C类)人才9人、市厅级以上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市厅级以上职业教育教学专家4人、市厅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14人、市厅级拔尖人才5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5.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建成市厅级以上科研平台34个,其中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基地2个,省级科研平台6个,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创造经济效益5.6亿元。获批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811项,授权专利646项,横向技术服务到账额6745万元。建成了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搭建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共计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00项,培训总规模55万人次,培训到账额3900万元。扎实开展校地结对帮扶工作,连续3年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被评为先进单位。

6.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5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建6个产业学院;与河南恩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航空工程学院。河南国防科技工业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入选国家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参与机械行业先进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和全国职业院校新型技术应用产教联盟等全国性职教集团和职教联盟,联合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共建北斗南阳分中心和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中国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联盟教育基地。

7.国际合作交流成效显著加入世界职业院校与技术大学联盟(WFCP),入选中德职业教育国际产教融合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评估认证中心常务理事单位、“一带一路”国家院校与企业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单位等国际组织。与俄罗斯弗拉基米尔国立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项目2项。取得招收留学生资质,培养外国留学生103名。聘请15名外籍专家到校任教,组织教师赴海外交流培训537人次。建立了海外分校——南非张衡学院。

8.内部治理结构日趋完善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了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决策规则。颁布实施了学校章程,持续开展了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坚持依法治校,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学代会及其他群团组织作用。加强学校内部控制建设,实施职称评审、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内部审计、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项目库管理等改革,强化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9.服务保障条件不断改善完成了11号学生公寓楼建设,启动并推进了孔明路校区扩建项目。占地面积新增177.09亩,建筑面积新增2.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资产总值新增1.16亿元,固定资产总值新增1.64亿元,图书馆藏书新增38.19万册。建成了统一的信息门户平台和校园一卡通系统,扎实做好和谐校园建设,积极推进节约节能型校园建设,先后荣获“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河南省平安校园”“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标准化学生食堂”等荣誉称号。

“十三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发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还不够紧密,适应性需要进一步增强;二是师资队伍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与高水平建设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三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多元办学格局还没有形成,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四是基础保障条件与高水平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二)“十四五”面临的发展形势

“十四五”期间,学校既面临良好环境和发展机遇,又面临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

国际国内环境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国家重大战略举措的落地实施和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新机遇。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国发展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随着中部崛起、军民融合、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河南省提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以及南阳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的加速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迫切需要大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作支撑,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和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将日益突出。

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政府部门强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心和行动坚决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颁布实施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职教改革文件,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强调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表明了党和国家把职业教育摆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加快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吹响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为职业院校创新发展、提质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

良好的办学业绩为学校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职业教育发展态势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学校升格高等职业院校20年来,经过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重大工程建设,办学水平已经进入全国、全省同类院校先进行列,而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面临更为复杂更为严峻的考验。尤其是面临国家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大好形势,高职院校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进即退,学校能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进发展再上新台阶,是“十四五”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严峻挑战。

“十四五”时期全校上下要深刻认识学校所处的坐标方位和担负的发展重任,增强创新意识、机遇意识和危机意识,主动在国家大格局、大目标、大战略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谋划发展,保持战略定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不断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走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和品牌发展之路,着力完善结构、强化优势、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创新特色发展。强化创新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国家、省、校三级品牌体系引领作用,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服务、职业培训等领域进一步完善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坚持“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依托军工、服务社会”,进一步强化军工办学特色和工科办学优势,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实现与先进制造业、国防军工、军民融合需求精准对接、充分融合。

——坚持开放合作发展。实施开门办学,加强产科教融合,强化校政企合作,不断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完善合作模式,推动学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技能社会建设充分融合,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与吸收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融入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着力打造国际化办学品牌,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统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创建与“双高计划”建设、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建设协调发展,形成“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强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统筹学历教育、科技服务和职业培训协调发展,多轮驱动、多轨运行,重点提升科技服务和职业培训在学校发展中的贡献度;统筹学校高质量发展与民生保障协调发展,着力提升师生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建设,全面完成“双高计划”建设任务和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建设任务,努力创办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用进一步突出,成为河南领先、全国先进、办学定位准确、军工特色鲜明、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职业院校。

2.主要指标

——党建工作要有新提升。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自觉,党的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力,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成效显著,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党建工作主要发展指标

发展指标

数量

全国党建工作品牌

1个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

1个

省级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

2个

——专业建设要有新进步。专业布局科学合理,专业建设内生动力和活力进一步激发,优势专业带动全校专业发展机制进一步健全,专业建设水平实现较大提升,形成一批高水平专业群,打造一批品牌特色专业。

专业建设主要发展指标

发展指标

数量

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

2个

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3个

省级及以上品牌专业

3个以上

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1个以上

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4个以上

省级以上专业教学资源库

2个以上

——师资队伍建设要有新成就。教师发展环境全面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质量全面提升,建成一支适应高水平发展需要的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主要发展指标

发展指标

数量

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个

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4个

国家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个

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4个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1人

省级骨干教师(名师)

25人以上

“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10个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1项以上

省级及以上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奖项

40项

选聘自行业企业一线的资深教授、企业首席专家、行业权威专家、高水平领军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40人

培训德育骨干管理人员、思政课专任教师

300人

——教学工作得到新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供给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教师教书育人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教学工作主要发展指标

发展指标

数量

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1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上

1项以上

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以上

6项以上

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12门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门

国家级规划教材

8部以上

省级规划教材

20部以上

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1个

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

5门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

12门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生竞赛国赛一等奖

1项以上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生竞赛国赛获奖

25项以上

国家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

2个

国家级课程思政教育案例

4个

国家级德育特色案例

2个

国家级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

2个

国家级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

8个

国家级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

1个

省级思政名师工作室

1个

省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

1个

——学生工作得到新加强。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五育并举成效进一步凸显,学生工作体系完善、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学生工作主要发展指标

发展指标

数量

全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单位

1个

国家级“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室

1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1个

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1个

“挑战杯”“创青春”“活力杯”等赛事中取得国赛奖项

3项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奖项

5项

国家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

1个

省级“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室

1

省级学生工作优秀成果奖

1项

省级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

1

省级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获奖

1项

省级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获奖

1项

河南省优秀辅导员

1人

省级及以上优秀学生工作品牌

1个

省级及以上学生工作先进单位

1个

省级及以上优秀学生工作先进个人

1

“挑战杯”“创青春”“活力杯”等赛事中取得省赛奖项

25项

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1个

省级众创空间

1个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奖项

25项

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

1个

——科技服务水平得到新提高。科技服务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科研基地和平台运行高效、成果丰硕,科技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形成对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科技服务主要发展指标

发展指标

数量

新增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

4

省级及以上纵向项目

50项以上

横向(技术服务)项目

420项

省级科技成果奖

1项

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

1个

年均技术服务到款额

4000万元以上

——职业培训展现新作为。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职业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培训品牌效应不断放大,培训规模和质量达到较高水平。服务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能力不断增强,社区教育独具特色。

职业培训主要发展指标

发展指标

数量

国家级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

1个

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基地

1个

国家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

1个

河南省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1个

河南省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点

2个

国家级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

2门

年均各类培训规模

10万人次以上

年均培训到账额

1200万元以上

——国际合作交流得到新加强。培养一批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产出一批对接国际标准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合作办学项目,形成一批服务“一带一路”人才输出和技能服务的优质成果。

国际合作交流主要发展指标

发展指标

数量

通过国际专业认证

2-3个

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

10个

开发国际通用的课程标准

40个

输出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

20个以上

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个

海外分校

3个

为海外中资企业培养本地员工

500人次

培养来华留学生

300人以上

国际产业学院

1个

学生参加“一带一路”相关技能大赛获奖

40项以上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再上新高度。与行业领先企业及区域龙头企业深度融合,建成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牵头成立河南省机电设备与自动化职业教育集团、南阳市职教联盟,探索混合所有制法人实体等一批资源融通顺畅、运行机制灵活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互惠共赢、共生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要发展指标

发展指标

数量

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

1个

国家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1个

省级示范性产教融合专业联盟

1个

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

1个

省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型职业院校

1个

河南省机电设备与自动化职业教育集团

1个

南阳市职教联盟

1个

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1个

新增规模以上企业

300家以上

——信息化水平得到新提升。信息化组织体系基本健全,信息系统深度整合,数据孤岛得以打通,数据资源种类和数量更加丰富,数据驱动的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全面提高。

信息化建设主要发展指标

发展指标

数量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标杆学校

1个

省级信息化标杆学校

1个

——保障条件实现新突破。生均建筑面积、土地面积、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馆藏图书、教学科研设备值、实习实训条件等达到同类学校先进水平,资产设备使用效益和效率不断提高。

校园基本建设主要发展指标

发展指标

数量

理实一体化教学楼

4栋

职业培训中心

1栋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1栋

大学生活动中心

1栋

学生餐厅

1栋

学生公寓

2栋

——治理能力实现新提高。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全面建成,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不断健全,绩效考核与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能力建设主要发展指标

发展指标

数量

省级依法治校先进单位

1个

省级平安校园

1个

省级示范性学生食堂

1个

——校园文化呈现新气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明创建成果不断巩固深化,军工校园文化特色更加突出,军工文化活动品牌成效彰显,学校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发展指标

发展指标

数量

全国文明校园

1个

国家级校园文化品牌

1个

省级校园文化品牌

2个

军工文化育人基地

1个

军工文化展览馆

1个

张衡研究院

1个

三、建设任务和举措

(一)推进党建强基工程,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实现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同向同力。健全理论学习长效机制,持续落实党委“第一议题”制度和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完善领导干部专题党课制度,深化“四史”教育,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制定落实党员干部政治规矩细则和政治标准负面清单,扎实开展“政治对标党性体检”活动。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制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方案》,健全国家、省、校三级思政工作品牌培育体系,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思政工作品牌。夯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各类宣传阵地管理,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平稳可控。认真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实施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攻坚计划,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创优工程”,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持续推进国家、省、校三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扎实开展党建特色品牌创建活动,着力打造“一支部一特色、一学院一品牌”,争创全国、省党建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实施“领航工程”,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逐步健全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开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完善干部分类分层培训培养体系,着力培养一支与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构建新时代高质量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实现党建工作由“软任务”向“硬指标”转变,提升党建工作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化水平。扎实做好对口援疆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实施“强基工程”,全面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计划,建设“智慧党建”平台,实现党员行为数据化、党务工作互联化、党建队伍专业化。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党管人才责任清单,定期研究人才政策,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3.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两个责任”“一岗双责”。强化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党员干部将党规党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高度行动自觉。突出廉政风险防控重点,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完善内审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审计整改责任制。坚持严的主基调,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推进作风建设的制度化常态化,深化“以案促改”,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推进提质培优工程,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1.优化专业布局。适应集群化发展要求,对学校专业群设置进行调整,构建专业集群、专业群、专业三级架构体系。以“领域相近、基础相通、资源相融”为原则,设置装备制造、智能控制、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建筑工程、测绘环保、经济贸易、文化旅游8个专业集群,每个专业集群设置2-3个专业群,每个专业群设置3个左右专业,促进专业互融、集约发展。以“市场有需求、办学有条件、生源有保证、发展有前景”为原则,优化专业设置体系,重点支持工科类专业尤其是新工科发展,打造高水平专业品牌;支持经济贸易类、文化艺术类专业发展,保持综合协调发展格局;保护性发展军工特色专业、新兴技术专业;停招、停办部分不符合学校发展定位、无发展前景专业,逐步将学校专科专业设置数量优化至60个左右。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不断增加本科专业设置数量,努力实现每个专业集群设置一个以上本科专业。继续举办五年一贯制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与河南科技大学联合办好应用型本科专业。至“十四五”末,建设形成以本专科教育为主体、其他类型教育为补充、层次结构合理、对接市场紧密、办学特色鲜明、充满生机活力的多元化专业结构体系。

2.加强专业建设。加强专业群建设,完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重组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结构化教学团队;整合专业群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建立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强化专业群建设管理。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深化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岗课赛证”综合育人、“1+X”证书制度等各项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继续推进实施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改革,落实因材施教,提升人才培养工作适应性,进一步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探索学分制、选课制、学业导师制人才培养路径,加大选修课比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水平建设产业学院、虚拟仿真中心,提升人才培养工作保障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发挥专业(群)在科技服务、职业培训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做好职教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产业领域,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紧盯产业链、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科学设置职教本科专业,首批设置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电子商务5个职教本科专业,以后逐年增加本科专业数量,到2025年本科专业达到21个。坚持差异和深化原则,科学制定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深化职教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形成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的职教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3.打造专业品牌。完善国家、省、校三级专业品牌建设体系,强化装备制造、智能控制、电子信息、经济贸易、建筑工程等专业集群建设,着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国家级专业品牌;强化交通运输、测绘环保、文化旅游专业集群建设,着力打造在区域、行业有较大影响力的省级专业品牌。与军工职教集团单位密切合作,将军工精神、军工标准、军工质量融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之中,着力打造军工育人品牌。紧跟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步伐,加强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华为、中光学等先进企业合作,着力打造电子信息类专业品牌。将高分、北斗技术融入测绘环保类专业建设之中,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品牌。围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紧跟新型城镇化进程,激发建筑工程类专业活力,扩大行业影响力;结合南阳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以及优化营商环境需求,深化与京东等知名企业合作,着力打造经济贸易类专业品牌;探索多元化办学路径,着力打造交通运输类、文化旅游类专业品牌。发挥河南省机电设备与自动化职业教育集团作用,彰显智能控制类、装备制造类专业优势,引领河南工科职业教育发展。

(三)推进人才强校工程,打造一流双师队伍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把师德建设贯穿教师发展全过程,坚持用“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为标准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信用体系和师德档案制度,探索建立师德失范行为典型案例通报警示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评优奖励的首要参考标准,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完善宣传、教育、考核、奖惩、监督“五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2.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发挥“加油站”“服务区”作用,为教师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大力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根据专业发展不同特点,分类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考核、评价和培养机制。实施“名师领航”计划,构建“教学新秀、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发展平台矩阵,力争在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骨干教师培养方面取得新突破。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定导师、定目标、定平台、定方案”的方式全面优化青年教师成长路径。大力推进实施教师“双师型素质”提升计划,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全员轮训制度。以能力为本构建“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标准。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进入企业、科研院所等进行锻炼,以河南国防科技工业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河南机电设备与自动化职业教育集团、产业学院为依托,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全面提升教师双师素质

3.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学校发展定位和重点专业发展方向,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办法,加大博士研究生引进力度,鼓励和引导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探索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灵活多元的“固定岗+流动岗”教师供给机制。加强人才“柔性引进”,聘请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工作。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计划,发挥院系优势,形成工作合力,积极从合作企业中选聘高水平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推进省、校“兼职教师特聘岗”“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各类高端项目载体建设,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大空间。

4.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不断完善国家、省、校三级教师教学团队建设体系,通过实施“线上线下全员培训、多方协作促创新、科研成果进企业、教学成果进课堂”等专项项目,大力推进教师教学团队实施“产教融合、团组融合、科创融合”建设模式,高质量完成机电一体化技术、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智能控制与应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机械设计与制造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任务,进一步示范引领学校教师团队整体规划和建设布局,全面提升学校教师团队建设水平。持续凝聚团队力量,引导教师将“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努力育人”相统一,强化德育骨干管理人员和思想政治专任教师的培育培养,开展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四)实施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培养卓越技能人才

1.加强课程建设。按照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要求,推进课程整合,优化课程设置。强化通识教育,科学构建全校统一的公共基础课程教育平台,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建立专业集群、专业群共享型课程平台,厚植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对接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精准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切实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加大选修课程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选择权。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教学,保持教学内容先进性。创新课程团队建设模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加强教材建设,落实教育部《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保证高质量教材进课堂,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水平教材,争创国家教材建设奖。加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升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量和质量。

2.深化教学改革。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模式,落实理实结合、工学结合、学做合一。重视课堂教学,深化“课堂革命”,鼓励教学创新,推广“翻转课堂”等新形态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善课堂生态,提升教学效果。深化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实施多元评价,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和成长获得。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完善学分互换机制。继续实施“双证书”制度,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机制。完善三级技能竞赛体系,提升师生技术技能水平,保持职业技能竞赛工作在省内、国内的领先水平。加强教改项目管理和教学成果培育,争创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加强职业教育研究,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实施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质量提升专项行动,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培育一批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打造一批思政课“金课”,培育国家级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培育国家级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加强课程思政工作,完善“十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加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力度,培养更多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考核。实施思政课品牌建设工程,打造国家级、省级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创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打造国家级德育特色案例,建设国家级思想政治教育品牌。

4.优化教学管理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各级教学管理组织职责,推动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加强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建设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完善教学例会、教学督导、教学值班、教学检查等管理制度,维护良好教学秩序。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加强教研室管理,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研活动质量。建立教学管理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和教学工作评优评先制度,促进教学管理水平全面提高。

(五)实施学生成长成才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提升服务学生能力积极构建科学、高效的学生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力争在全国、全省 “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评选中实现新突破,争创国家级、省级“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室”;不断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实施“书院”制管理模式,申报全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单位;打造特色学生工作品牌,力争省级及以上“十佳优秀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十佳优秀学生工作品牌”“十佳优秀学生工作先进个人”和“学生工作优秀成果奖”。健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成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争创国家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持续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四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军工精神、工匠精神、雷锋精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发现、疏导和干预,打造“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示范单位”。开展多种校内外体育活动、运动技能教育,严格考核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加强美育教育,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强化劳动教育,开展劳模进校园等活动,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及学分管理,建成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持续推进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打造“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等特色品牌。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品牌化建设,在“挑战杯”“创青春”“活力杯”等赛事中取得国家级奖项,争创“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3.加强招生和就业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和河南省高考制度改革举措,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争取直招士官生。到2025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22000人左右,其中本科在校生人数达到3000人左右,招生计划完成率和新生报到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落实促进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校院两级就业创业工作管理模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确保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落实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反馈制度,扎实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服务工作,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完善人才需求分析预警机制。

4.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丰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依托“院+校+省+国家”四级竞赛体制,完善校院两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机制。加强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室建设,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互联网+”“服务外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重点赛事为牵引,开展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指导能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拓展政校合作、校企合作途径,打造多边地方合作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争创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

(六)实施科技创新提升计划,强化科技支撑能力

1.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加大国家科研政策法规的落实力度,着力消除制约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的不利因素,建立和完善符合创新规律的科研管理机制。深化科研评价改革,完善分类评价,更加注重研究质量、应用价值和服务效益,建立与业绩和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加大对重大项目、高水平研发平台以及优秀团队的支持力度,强化项目、平台、团队建设考核。力争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申报取得突破,支持教师开展横向技术服务。完善横向经费管理办法,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率。

2.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培养和扶持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实现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在学校专业集群全覆盖,每个专业集群至少建设1个校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实施“高水平科技成果奖培育计划”“科研平台建设计划”“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力争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加强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协同,联合建立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有序流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实施“技术服务能力提升计划”,牵头建设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以企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城市发展等多专业交叉融合技术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团队为主体,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服务,打造技术服务优质品牌。发挥科研平台的技术服务作用,服务带动科研平台面向的专业领域相关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和成果孵化,形成一批特色技术服务项目。发挥省、市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科技服务乡村规划品牌项目立足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做好军工技术研究院建设,为开展军工和军民融合技术服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力争打造服务军工和军民融合科技工作品牌项目。

(七)实施职业培训拓展计划,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1.完善职业培训机制。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成立学校职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职业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由继续教育学院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各教学科研单位具体实施的培训工作机制。优化职业培训工作顶层设计,出台加强职业培训工作的意见,科学制定职业培训工作发展规划。树立全员参与意识,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及教职工的培训工作职责。建立目标责任制,将培训工作成效作为对单位、部门及教职工考核、评优评选的重要依据。完善奖惩制度,激发培训工作动能和创新活力。完善合作机制,吸纳社会资源参与职业培训工作。

2.打造职业培训品牌。构建“五位一体”职业培训工作品牌建设体系。依托河南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集团、高分及北斗南阳分中心、河南省军工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国防邮电工会工匠学院等平台,面向军工行业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及管理能力培训,打造军工培训品牌;对接技能社会建设和“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积极承接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农民实用人才和劳动力转移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等政府补贴项目,打造政府培训品牌;面向校地合作重点项目、校企合作重点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等开展培训,打造专项培训品牌;面向职业院校开展国家级、省级师资培训,积极开发其他教育培训项目,打造面向教育的培训品牌;建好社区学院,服务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打造社区培训工作品牌。

3.提升职业培训效能。加强职业培训市场建设,细分市场、对接需求、分类施策,实现培训市场大突破、培训项目大拓展。加强职业培训团队建设,以专业(群)、学科(群)为单元,分类组建培训团队,打造专门化职业培训工作队伍。加强职业培训资源建设,开发高水平“培训包”和精品培训课程。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建设一批支撑力强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互联网”“智能+”等现代信息手段,提升远程培训服务能力。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培训项目和荣誉。“十四五”期间年培训规模不低于10万人次,年均培训到账额不低于1200万元。

(八)实施国际合作交流计划,提升对外办学水平

1.健全国际化发展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国际合作交流管理部门牵头,相关单位部门配合管理和落实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管理体制,健全以学校为主导、二级学院为主体、项目为依托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强化工作职责,明确工作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工作程序,不断提高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管理水平。

2.强化涉外办学质量。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求,强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拓宽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布局,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实现中外合作办学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建成海外分校“张衡学院”,强化内涵建设,充分发挥海外分校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员工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学校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走出去,提高学校国际影响力。与德国西门子、华为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发达国家教育机构合作,共建“国际产业学院”。

3.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开展国际专业标准评估认证工作,完善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历互认机制,提高专业的国际影响力,吸引接纳海外留学生“走进来”,鼓励支持国内学生“走出去”。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南省地方合作项目,支持学生出国交流访学、赴国际组织实习,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可参与国际竞争的青年人才。对接“留学中国”项目,服务走出去企业人才需求,加快专业和课程资源建设,推进部分课程双语教学,加大海外学历留学生培养和走出去企业本土化员工培训,提升海外留学生培养质量。

4.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学校专业发展需要,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等各种项目资源,推动骨干教师到境外访学、培训、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支持教师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担任职务,鼓励青年教师在境外攻读博士学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善于国际合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有计划选派优秀中青年管理干部赴境外高水平大学学习研修,拓展管理干部的国际化视野,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九)实施产教融合发展计划,激发办学活力

1.加强职教集团(联盟)建设。深化集团化办学,增强军工职教集团服务能力,推进军工职教集团转型发展,探索与企业建立深度融合、集团化发展新路径,构建并逐步完善“政、行、企、校一体”“产、学、研、用”结合的集团化发展新格局,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取得实效。牵头成立河南机电设备与自动化职教集团,发挥省级骨干职教集团示范引领作用,实施职教集团独立法人实体化运作。牵头成立南阳市职教联盟,推动联盟内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采取“一校多企、一企多校” 的合作形式,拓展服务企业路径、范围和项目,将联盟打造成为服务南阳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的职教特色品牌。推动产教融合专业联盟建设,率先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骨干专业组建产教融合专业联盟,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联盟建设机制,探索具有集聚优势和内生活力的专业发展新模式,争创省级产教融合专业联盟。

2.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强化区域合作,以服务区域支柱产业和重大项目为着力点,瞄准装备制造、电子制造等战略支柱产业,围绕智能终端、节能环保、北斗应用、文化旅游等新兴和区域支柱产业,采取校地共建、校企联建等模式,建设一批兼具人才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研发、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功能,多方共享的区域性、行业性、开放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在教学改革、机制创新、科学管理及生产性实训等方面的辐射作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争创国家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3.推进建设特色产业学院。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及区域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依托骨干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产业引领等功能于一体的发展共同体,构建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产业学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推动实现校企之间信息、人才、技术、设备共建共享。探索建设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产业学院,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争创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

4.加强校企(地)合作交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协同育人,规范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0家以上;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与行业龙头企业对接合作,打造省级示范性校企合作项目,争创省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型职业院校;发挥学校智力优势,强化区域合作,增强与各级政府和产业聚集区的联系,建立健全定期会商机制、联席会议机制、信息共享机制、长效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合作内容,积极拓展校地在乡村振兴、规划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校地之间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与方城县合作新模式,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十)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1.推动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按照“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示范引领、安全运行”的工作要求和思路,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和统一管理,健全信息化建设、应用与运维管理体系、网络安全能力建设与保障体系,强化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

2.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实施“校园网络融合”工程,开展基础网络升级、优化、扩容,拓宽网络出口带宽,提供校内高速传输网络,实现有线、无线、物联网和5G网络“四网”融合,逐步推广IPV6的普及和应用。实施“智慧校园物联网”工程,建设物联网平台,通过统一的物联网管控平台与智能终端设备底层进行无缝对接。分期建设“智慧感知系统”,融合现有的智慧安防、智慧消防系统,建设监控和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地理信息测绘系统(GIS),建立校园可视化地图。争创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标杆学校。

3.加强校园信息系统深度融合把业务应用摆在优先突出位置,以应用需求驱动平台建设,加强内容建设和运营维护,加快推进“互联网+校务事务”建设,整合校园信息化应用,构建融合信息门户。以信息化推动扁平化校务治理改革,实现跨部门业务协同,实现校务事务“一网通办”。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支撑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数据集中治理工程,以数据治理为驱动,全面推进数据中心建设,构建基于数据挖掘、智能分析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以信息化支撑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一)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1.加快基本建设步伐。加大征地协调力度,力争尽快完成孔明路校区二期征地任务,不断拓展办学空间。按照“规划科学、适度超前、绿色低碳、合理有效”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规划孔明路校区扩建项目总体设计方案。积极推进各类建设工程手续办理,加快孔明路校区扩建工程建设步伐。加快东校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校区布局,形成孔明路校区和东校区集约化办学格局。

2.提升学校育人环境。以建设“海绵校园”“智慧校园”“书香校园”“节约校园”为抓手,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加强制度规范,完善技术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培育节约行为,全面建成节约型校园。对室外道路、给排水管网、供电线路、体育活动场地等进行维修改造,不断改善校区的室外环境。遵循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加大对孔明路校区实训楼、教学楼、图书馆、学生餐厅、学生公寓楼等的改造力度,不断美化环境,提升形象,完善育人功能,增强广大师生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注重文化传承,彰显办学特色,对校园环境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对神舟广场、中心绿地、教学区域、生活区域、实验实训区域等按功能、分片区进行分类打造,实现一区一景,打造“绿、美、靓、亮、畅”的美丽校园。

3.优化资源配置依托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建设“滚动项目库”。严肃财经纪律,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破解资金短缺难题,努力提供发展资金保障。构建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不断完善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努力提高资产设备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富有效率、贴近实际、满足师生多元化需求的现代校园后勤服务市场和管理运行模式,基本实现后勤服务市场化、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实现家属区物业服务的社会化改革。完善文献资源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水平。

(十二)加强治理体系建设,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1.健全制度体系。修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章程》,建立规章制度“废改立”机制,形成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健全、规范、统一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实现制度体系在办学治校各方面全覆盖。提升制度执行力,建立分层级制度执行长效机制。以风险点管理为重点,不断健全学校内部风险防控制度体系。

2.提高依法治校水平。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提高班子科学决策能力和水平。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推动、保障学校改革与发展。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强化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加快推进法治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坚持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完善“一站式”行政管理,以“一流管理”服务师生,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机制,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能。梳理重点领域法律风险清单,加强法律风险防控。建立学法、述法制度,建立健全法治考核评价体系。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健全“学术委员会、专业(群)建设委员会、教材委员会”构成的多元学术治理结构。进一步发挥工会、教代会、学代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学校发展的积极性。

3.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健全学校宏观决策、部门协调服务、学院推动落实的管理模式,促进各类各级机构协同配合,形成整体合力。优化党政机构设置,科学确定部门职责,推进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提高履职服务能力水平。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治理结构,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与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配套的运行机制,加强学校的管理监督职能,保障校院良性互动、同步发展。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优化学生评价,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完善教师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和一线学生工作。突出科研评价的质量和贡献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人才培养贡献,根据不同专业(群)、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积极推进学校绩效考核制度改革,不断健全党建、精神文明建设、教学、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社会培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质量管理工作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发挥考核导向作用,激励引导全校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教职员工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斗志,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改革职称评审制度,探索出台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聘办法,畅通晋升通道。统筹推进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后勤保障队伍协调发展。

(十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1.建设校园文化识别系统。构建校园文化识别四项子系统,创造富有深刻精神内涵的工院符号。建设理念文化识别系统,新建校史馆和校园文化宣传阵地,将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文化特质等抽象因素转换为具体的符号概念。建设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规范校徽字体、色彩、应用等,更新校园导视标识,重新命名校园建筑和绿地,使楼宇路桥体现办学特色,标志建筑注入职业韵味,校园景观彰显军工情怀。建设环境文化识别系统,科学规划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增设彰显军工特色和职教特色的人文景观,新增学校标志性雕塑,完善校园公共设施,打造绿色校园、生态校园。建设行为文化识别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三风一训”宣传教育,做好学校形象的宣传推介,提升师生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文化认同。

2.打造军工特色校园文化。弘扬军工文化,赓续工匠精神,传承南阳文化,践行雷锋精神,打造军工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弘扬军工文化,秉承军工办学特色,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暨建设一个军工文化展览馆、一门《军工文化》精品课、一部《军工文化》教材、一支高水平军工文化艺术团、一支军工文化育人队伍,全力打造军工文化教育基地。赓续工匠精神,举办“大国工匠进校园”“劳动模范面对面”“行业文化进课堂”系列活动,强化学生对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的理解认识,激励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厚植新时代工匠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阳中医药文化、楚汉文化、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阳文化》课程,申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成立南阳文化研究会,举办系列人文讲坛,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紧扣地方发展需求和社会公益事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雷锋营成为践行雷锋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主战场,围绕乡村振兴、社区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公益活动等领域,打造一批特色志愿服务项目。

3.培育建设校园文化品牌。制定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管理办法》,对学校文化育人工作中有积淀、有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的文化品牌予以扶持,推动建设形成一批反映职教特点、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文化品牌培育体系,培育建设弘扬“军工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雷锋精神”的文化品牌,发挥文化品牌在三全育人过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构建文化建设“一校数品”的生动局面。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广大校友的文化交流,大力宣传学校服务南阳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的积极行动,生动展现学校在军民融合、装备制造、乡村振兴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显著成效,扩大学校文化品牌影响力。建设张衡研究院。建设平安校园、法治校园、文明校园,全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坚持价值引领、贴近师生、注重实效、广泛参与原则,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实践活动,争创全国文明校园。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定期听取规划实施进展汇报,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和新情况。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规划总体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单位)、配合部门(单位)、责任领导和完成时限,履行协调推进、检查评估等具体职能。各单位各部门作为规划实施主体,要组建强有力的工作专班,创造性开展工作。

(二)强化监督评估。实施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调度与监测,做到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目标、任务、举措,实现以评估带规划,以规划促评估,建立健全督促检查制度。

(三)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对规划内容、精神的解读,以及规划重要进展、重大成果和典型经验的宣传,增强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未来五年发展思路、奋斗目标、战略任务的认同感,吸引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力量进一步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上一条:健全标准体系 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答记者问 下一条:关于2022年职业教育重点工作介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