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跨海高铁BIM 建成3500平方千米数字孪生高铁

作者: 时间:2023-10-07 点击数:


摘要: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福厦高铁BIM设计总体孙泽昌介绍,利用自主研发的三维选线设计软件,构建了全线超过3500平方公里的数字地面模型、13类共计489个标准构建模型,实现了全线303公里桥梁、路基、隧道、站场、接触网与轨道、立交道路的模型构建,提供了77处立交道路与7处站场概念模型的构建,让福厦高铁在虚拟世界有了一位“数字孪生”兄弟。

  自古,闽道更比蜀道难。为了确保福厦高铁能够顺利穿山越海,福厦高铁的建设者在全线全专业应用,应用了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技术,这在中国跨海高铁建设领域尚属首次。

 

01.

数字孪生

  9月28日,复兴号智能动车组行驶在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大桥。历经6年多时间建设,全长277公里的福厦高铁,穿越多处山脉,跨越多处海湾,将难上九重天的闽道与大海紧紧相连。

  作为继京张高铁、京雄城际后中国建成投用的又一智能高铁,福厦高铁数字施工与智慧建造技术在福厦高铁全生命建设周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福厦高铁BIM设计总体孙泽昌介绍,利用自主研发的三维选线设计软件,构建了全线超过3500平方公里的数字地面模型、13类共计489个标准构建模型,实现了全线303公里桥梁、路基、隧道、站场、接触网与轨道、立交道路的模型构建,提供了77处立交道路与7处站场概念模型的构建,让福厦高铁在虚拟世界有了一位“数字孪生”兄弟。

  东南沿海铁路福建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刘军华说,福厦高铁在智能运营方面,处处体现了智慧和便捷,可以用“高智商”和“高情商”来概括。

 

02.

高智商

  在“高智商”方面,福厦高铁系列智能化服务系统,可以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做精细化决策,让旅客出行服务、设备设施运维、运行安全保障、运输调度指挥等方面的决策更精准更及时。

  福厦高铁沿线8个客运车站,全部采用了站房精细化管理应用系统。车站旅客服务与生产智能管控平台、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智能视频分析系统,以“系统智能”为引擎,通过AI人工智能算法,实时监测站房环境参数和站内运营态势,为工作人员提供了精准的决策数据。

 

03.

高情商

  在“高情商”方面,刘军华说,福厦高铁各类智能系统,通过各类传感装置获取的数据,可以自动感知旅客的真实体验,对站房、线路、列车上的智能设备进行实时调节,不光让列车在运行中可以平稳地立起硬币,而且让旅客在进站、候车、乘车等过程中畅享智能体验。

  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将成福厦高铁的一道亮丽风景。相较于普通复兴号动车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在智能化、舒适性、安全性等方面实现全新升级。在减震降噪方面,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做到了当列车通过隧道或交会时,能让旅客耳部的不适感更加难以察觉。此外,智能传感、智能监测、智能诊断等技术,为行车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在福厦高铁厦门北站换乘中心,中国高铁站房面积最大的天气感应式智能天窗,可根据实时监测的光照强度、风力大小、降雨及室内外温差等数据,自动开合玻璃及窗帘。

  中铁建设集团厦门北站项目总工潘峰潭介绍,换乘中心屋面还安装了当前全国高铁站房面积最大、光能利用率最高的智能光纤系统,安装面积约7000平米,可突破光的直线传播限制,实现自动跟踪采集阳光,让地下空间也拥有了地上空间的舒适感。

  同时,福州南站的候车居厅内,建设者应用光电技术,在大厅使用漫反射照明,让旅客见光不见灯,模拟自然采光,提供舒适温馨的候车环境。

 

  福厦高铁作为中国首条跨海高铁,除了让人感受到“中国速度”,亦充满了古色闽乡的独特韵味,串起了祖国大好河山美如画,让“说走就走”的旅途拥有更多的“诗与远方”。(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