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个医院项目如何应用BIM+智慧工地?

作者: 时间:2023-01-04 点击数:



 


01

项目概况

 

巴州人民医院南市区新院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为317500平方米,分为本期建设及远期发展,院区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本期总建筑面积为198390平方米,远期总建筑面积为119110平方米。本期建设由两个项目共同构成,即巴州人民医院第二住院部PPP项目及巴州人民医院急救诊疗中心综合项目。

 

一期建设占地326亩,投资规模14.27亿元。二期建设作为中远期项目,主要以医养、科疗、特色医疗、商业服务为主,建设规模视医院后期发展情况确定。

 

巴州人民医院第二住院部PPP项目的新建内容包括:第二住院部、后勤综合楼、液氧站,建筑总面积11.4万平方米。巴州人民医院急救诊疗中心综合项目的新建内容包括:急救诊疗中心、医疗综合楼(已异地建设)、实验楼、餐厅、宿舍楼、发热门诊、门卫(共4座),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

 

总绿地面积87034平方米,绿地率40%,总停车位 1078个,其中:地上停车位300个,地下停车位778个。总床位数1400人次,设计指标:日门急诊量3600人次,中心手术部27间。本项目最高楼为第二住院部三栋住院楼,地上10层,层高5.6m、4.5m、4.1m,结构高度44.3m。本项目外立面层采用玻璃幕墙、带行窗、铝蜂窝一体板相结合,具有现代感、高贵感。

 

02

项目重难点

 

1)项目总承包范围包括土建工程、预埋及防雷接地工程、机电预留预埋、外立面工程、精装修工程、综合机电工程、医疗机电工程、电梯安装工程、景观绿化工程、厨房洗衣设备工程、手术室专业分包工程、电梯供应工程、IT系统工程、供配电供应及安装工程、市政排水工程、有线电视工程、、燃气工程、自来水供应工程等。

 

总包范围专业种类齐全,施工周期长,各专业分项工程之间的穿插协作频繁,总分包管理、协调量大。

 

2)单层面积大、一次性资源投入量大导致成本高。

 

3)机电专业齐全,管线排布难度大,预留预埋多,协调工作量大。本工程机电专业包括通风空调、给排水、自动喷淋、柴油发电机、锅炉、电力配电、电气照明、防雷接地、楼宇自控、火灾报警、通信、综合布线、有线电视、视频监控、门禁、停车场管理、安全对讲等系统。

 

大量管线集中穿过走廊等处,给吊顶内管线的空间排布造成很大难度,管线的预留和预埋量也非常大。

 

4)二次深化设计工作量大,影响关键路线,是工程建设的重点。本工程专业复杂而齐全,需深化设计专业多,涉及到建筑、钢结构、给排水、强电、弱电、暖通空调及幕墙、精装修项目以及医疗专项的医用气体工程、净化工程、防护工程和实验室工程等,深化设计子项多且工作量较大,能否及时完成深化设计,直接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二次深化设计是影响本工程关键路线的重要因素。

 

03

项目目标

 

创优目标

项目施工过程中全面推进信息化技术运用,保证运用的完整性、系统性及创新性,争获省级观摩示范基地,争获新疆智慧工地示范工程、安全文明工地奖项,国家级文明工地。

 

业务目标:

指导思想: 设计方、总包方、监理方各自使用适用于自己业务应用的平台工具进行各自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会积累大量项目数据,形成项目建设的数据仓库,甲方和施工方通过平台从数据仓库中提取分离各自所需数据,利用平台的汇总、分析计算功能,对项目建设大数据进行整理,最终实现甲方和施工方对项目建设过程的进度、质量、安全、监控等项目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控。

 

具体执行

1、人机定位——实现人员实名制、机械作业动态监控;

 

2、安全培训——VR“沉浸式”体验,提升作业安全意识;

 

3、生产管理可视化;

4、实现材料“收、发、用、盘”在线化管控。

 

人才目标:

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在项目部的落地应用,促进项目全体人员对于新技术的了解及认识,积累项目应用经验,探索基于BIM+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式下的项目管理新思路,并为公司培养输出2名“BIM+智慧工地”管理人才。

 

标杆目标:

通过对系统的深入应用,满足数据检视要求,打造新疆“BIM+智慧工地”标杆项目,树立行业榜样。

 

04

项目应用

 

1、建设实施历程

 

 

2、信息化建设背景与组织搭建

 

为响应国家及公司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并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实施工作按时顺利完成,由巴州人民医院项目经理部组建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小组总工负责对系统建设标准和要求的统筹工作,并组织项目上线的工作和总结,项目各部门执行项目具体部署上线的工作,以及对系统的应用工作。实现了对BIM技术应用、进度管理、劳务工人管理、技术安全保证、环境保护,视频监控等智能化实时管理效果,有良好的应用亮点及成果。

 

3、岗位职责

 

 

05

BIM+智慧工地系统应用

 

项目实施基于BIM技术,围绕“BIM5D”平台和智慧工地建设,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周期,随着项目生产进度部署和调整各种应用功能。为项目成功保驾护航。

 

1、安全管理系统

 

通过安全隐患巡检系统,APP端在线完成现场安全巡检工作的检查、整改与复查循环,同时数据可以自动同步至web端进行综合分析。借助未销项隐患、本月整改情况、隐患级别/类别分布及最近7天隐患趋势等数据分析,监控工程安全管理状态,确保降低和避免安全风险的不利影响。

 

 

BIM VR安全体验广联达BIM+VR基于建筑不同阶段BIM模型构建,通过图形引擎对BIM模型实时渲染生成VR虚拟场景、完成建筑信息查看及交互。具备多感知性、高精度仿真、沉浸式交互及三维视景动态化等特征。内置34个危险源体验点,及案例工程,随启随用。

 

 

2、质量管理系统

 

通过广联达质量管理系统,在APP手机端进行现场质量巡检工作,在线完成检查、整改与复查循环,同时数据可以自动同步至web端进行综合分析。对于未整改问题预警提示,促进整改进程。

 

通过问题类型分布、未整改问题(按责任人和按分包单位)及最近7天问题趋势等统计分析,对重大问题追溯一线原始数据,随时监督管理,实时监控工程质量状态,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3、技术管理系统

 

凸显交底效果:

项目技术负责人,利用 BIM 模型的可视化功能,在项目施工之前可以进行内部漫游,提前发现图纸的问题,减少后期人为变更情况的发生,节约人力财力成本。

 

提高协同效率:

共享资料分部门设置分类,不同资料设置不同权限,确保文件共享的安全性;资料上传云端,手机端实时查看,提供文件共享效率,减轻作业层繁琐的文件调取工作。

 

 

4、生产管理系统

 

进度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主线,以进度计划关联生产要素,串联整个现场生产,同时也是智能终端应用最集中的子系统。通过广联达斑马进度管理工具打通进度计划编制、执行监控及趋势预测、预警。再通过与BIM虚拟建造模型比对,及时发现实际与计划进度偏差,并采取预防和整改措施保证工程进度。

 

 

5、环境监测系统

 

通过环境监测管理工具,监控工程现场噪音和扬尘等可能影响现场生产的环境要素以及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以便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不利影响。可对工地现场的温度、湿度、PM2.5、PM10、风力、风向、噪音、等环境项目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数据传输至云平台存储分析,通过电脑、手机的APP进行实时查看,现场可设LED屏幕进行数据显示。该系统还可实现与雾炮、喷淋等设备控制联动,当PM2.5超过设定的预警值时,自动启动喷淋降尘系统,能够降低粉尘浓度,改善施工现场环境。

 

 

6、BIM智能建造

 

BIM碰撞检查:通过BIM模型进行管线综合调整,对于现场实施方案进行预演,及时发现实施重点难点集中攻克。通过模型规定各专业设备路由位置,确保安装与检修空间,让各方心中有数,促进方案开展。规范施工管线安装次序,明确定位每根管线的空间定位,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让空间应用合理有效。结合施工需要完成机电专业施工深化及出具重点部位立面、剖面、轴测等辅助工程白图。

 

整体模型通过BIM的可视化方式快速对施工场地布置进行协调管理,检查施工场地布置合理性,优化场地布置。BIM三维模型能直观展现项目临设规划完成后真实的空间形态,实现多方无障碍信息共享,让不同人员在同一环境下工作,全面评估临设工程,使管理更科学、措施更有效。

整体模型

 

清槽模型:利用BIM技术在模型中直接画出每种形式坑的上口线与下口线,形成三维模型,集水坑、下柱墩、电梯坑搭接的地方能够剪切,三维模型建立的同时二维图纸也相应导出,并且能够识别坑顶和坑底的标高,进行三维技术交底,三维模型和二维图纸共同指导施工,提高工作效率。

清槽模型与实际清槽对比

 

图纸会审通过BIM平台整合全专业模型,以全局的眼光排查设计问题,确保空间尺度合理。在设计阶段有效解决大量管线碰撞问题。通过三维模型进行模拟管线排布,对于局部净高不满足位置重点排查、及时反馈,确保图纸质量。

 

图纸会审

 

混凝土构件拆分编码及工程量本工程在模型搭建过程中就对现场现浇构件按照构件类型、施工情况、构件材质等进行拆分并编码,从开始就对每个构件的详细信息进行把控,施工过程中直接导出构件几何尺寸、混凝土方量,强度等级等信息,直接指导现场施工和材料控制。

混凝土构件拆分并编码

 

利用BIM技术进行钢筋工程模拟及工程量统计施工过程中,钢筋分项工程的施工难点在于如何精确下料才能既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又使钢材原料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减少余料、废料的产生,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钢筋排布图

 

机电深化设计-图模联动修改为了配合现场使用,通过BIM模型直接深化输出综合平面图纸,其中详细标准表示各系统内容标高,控制实施安装次序,推动进行现场实施工作。实现BIM技术的实施落地,从而降低施工难度,提高质量。

管线模型

 

机电深化设计—净高分析合项目梁板结构复杂,降板种类多,机电管线排布复杂,通过BIM模拟建造,对空间狭小、管线密集或净高要求高的区域进行净高(空)分析,提前发现不满足净高要求功能和美观需求的部位。

净高分析

 

机电深化设计—BIM设计洞口复查通过机电综合深化设计,确定及复核主体结构的预留预埋孔、洞,及时调整管线走向;随项目施工进度,配合确定二次结构和预留预埋孔洞位置,并生成清单报告;对现场预留预埋工作中产生的误差要及时调整管线,并反映在施工图与BIM模型中。利用BIM模型,导出预留孔洞定位图指导现场施工。

管线洞口复查

 

7、智能设备管理

 

可视化管理通过安装4台球机以及十二台枪机对现场大门、加工区、办公区、生活区、施工现场等进行全方位监控,同时部分摄像头支持手机端、电脑远程实时查看和回放,即使不在现场,也可以通过在线监控,实现可视化管理。

远程监控

 

AI智能监控项目为12个摄像头加持AI技术,实现隐患自动识别,减轻项目安全人员巡检压力。目前支持自动识别现场未戴安帽、未穿反光衣、现场抽烟、现场明火等隐患情况。

AI智能监控

 

塔机监测:塔机监测系统是集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数据采集及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高科技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型仪器。

 

该仪器能实现多方实时监管、区域防碰撞、塔群防碰撞、防倾翻、防超载、实时报警、实时数据无线上传及记录、数据黑匣子等功能,特别是该仪器在对接智慧工地平台后,可以做出塔机运行过程的工效分析,帮助项目准确掌握塔机的运力和工作饱和度,为现场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吊钩可视化实现对塔式起重机吊钩吊物智能对焦实时拍摄以及运行动态监测,是智慧工地场景新一代智能辅驾系统。依靠太阳能供电的吊装盲区可视装置,针对驾驶员视觉盲区问题,实现盲区可视,解决了高层建筑作业盲吊、距离远视觉效果不好、落钩难的行业痛点;同时利用新一代显示技术,实现驾驶员最佳视觉,降低安全隐患,提升作业效率。

 

实体沙盘能更好地反映主体效果,精度高,总体效果独特、生动,使领导可以360°全方位了解项目的分布结构,使得内部结构更加直观,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地理位置以三维立体的形式表达出来。

 

06

成果总结及后续展望

 

1)人员实名管理,节约人力成本

 

人员实名管理以居民二代身份证为基础信息采集,利用人脸识别设备实现对施工现场从业人员的实名制管理,系统支持一键导出报表以及劳动力分析数据,大幅节约人力成本。

 

2)提高安全质量问题管理效率

 

利用智慧管理平台项目全员参与安全质量问题监督把控,提高现场安全质量问题的解决效率,问题的全员可见,大大加强了对劳务分包及各专业分包单位的监督力度,从而减少因安全质量问题对工程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

 

3)BIM技术合理化场地布置

 

利用 BIM 技术对场地的合理化布置,减少二次搬运带来的经济损失,大型机械的可操作性验证,减少因场地布置造成机械无法运转导致选择低效率的施工方法,造成各方面的损失。

 

4)物资过磅管理,节约材料损耗

 

智慧工地物资管理系统实现从材料需求计划到实际应用全过程的管理及控制。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智能地磅信息,提高材料进场验收率和准确性;材料采购回执单据及时回收,保证成本精准核算,提高经营效益。

 

对于钢筋及混凝土等大型材料进场数量通过智能地磅系统,实时记录过磅数量,通过分析对比运单数量与过磅数量,快速判断是否存在供货不足情况,从而在月结时管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5)环境效益

 

利用BIM+智慧工地数据决策系统动态监管现场施工质量、安全,实时收集数据并加以分析,提出最优管理方案,节约材料,从而达到节约资源,降低环境资源浪费;通过环场自动喷淋系统智能控制,提高扬尘治理效率,实现节水节电。

 

利用三维模拟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场地优化,节约土地占用,提高场地利用率。

 

6)社会效益

 

本工程是巴州市重点工程,从工程策划初期开始应用智慧化管理手段,人员、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施工进度的智慧化管理,得到了施工各参与单位的认可及大力支持,打造了良好的智慧工地建设效果。

 

在各方单位认可和支持下,多次迎接各方检查及观摩活动,不仅提升了公司品牌形象,同时也为巴州市智慧工地建设树立了标杆示范作用,社会效益深远。

 

作者:广联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