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首发,全文下载!南京市发布江苏全省首套BIM智能审查4部地方标准

作者: 时间:2023-04-21 点击数:

江苏省首发,全文下载!南京市发布江苏全省首套BIM智能审查4部地方标准

 

南京市BIM智能审查系列标准(《建筑工程施工图信息模型智能审查系统数据规范》、《建筑工程施工图信息模型设计交付规范》、《建筑工程施工图信息模型智能审查规范》、《建筑工程竣工信息模型交付规范》)<下载地址附后>于近日发布,全面覆盖建筑工程设计到竣工全过程,填补地方标准空白,为各地方相关标准规范的编制提供可落地、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据了解,这是江苏省发布的首套BIM智能审查地方标准。

 

 

 

2018年成为BIM平台建设试点城市以来,南京市持续推动BIM技术与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管理相结合,研发了全省首个建设工程BIM审查管理系统。为了加固标准底板,推动系统科学规范运行,我市编制发布四项配套导则,此次进一步升级优化形成系统数据、设计交付、竣工交付和审查规范四本地方标准。

 

 

 

从导则到规范  填补地方标准空白

 

 

制定标准,系统指导审查管理。在推进施工图BIM智能审查以来,参与工作推进的负责团队发现,关于这项工作的国家标准正在编写过程中,江苏省还没有地方标准。国家标准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总体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具实操性的标准。

 

 

南京市BIM施工图审查作为全国试点,结合BIM施工图审查对数据安全、设计成果交付、施工成果交付、审查管理范围等要求,制定了符合南京市BIM施工图审查管理实际要求的地方标准,指导审查机构、设计咨询机构、施工单位、施工质量监督部门以及研发机构等相关单位工作。

 

 

升级规范,高质量推进智能审查。想要高质量推进施工图BIM智能审查工作,必须要有南京自己本土标准。于是,团队结合试点工作,系统地分析了南京自主研发的数据格式宁建模在施工图审查、施工管理及竣工验收过程中的信息要求、最新的通用技术规范内容、BIM数据生产变更要求、施工信息完善要求,将四项导则再升级,成为地方规范。

 

“四本技术导则上升为地方规范,层级更高,具有更强的规范作用,对于我市建筑工程BIM智能审查工作有更强的指导意义,为国家和各地方相关标准规范的编制提供了可落地、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工作人员说。

 

 

更精细、更严谨  本土标准操作性强

 

 

数据库继续细化深化,格式、模型更规范。数据库建立对智能审查的开展至关重要。《建筑工程施工图信息模型智能审查系统数据规范》明确了施工图信息模型智能审查阶段数据组成,自主研发了“宁建模”数据格式,对建筑信息数据、单位统一要求。

 

《建筑工程施工图信息模型设计交付规范》规定了信息模型要以统一的标准来交付。在智能化审查模式下,施工图信息模型的设计流程及设计要求,保障施工图信息模型进入系统审查前的数据完整性,能避免因模型构件不完整或模型信息属性不规范导致审查中出现误报,保障审查的有效性。

 

 

审查覆盖面扩大,验收环节更精细。当前,计算机智能化审查与人工审查仍然处于并存的状态。《建筑工程施工图信息模型智能审查规范》明确了计算机智能化审查的方式及内容,有利于帮助审查人员区分人工审查与机器审查的界面。随着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扩大计算机审查的覆盖面,减少审查人员工作量,帮助发现和解决更多设计问题,提高审查效率。

 

 

《建筑工程竣工信息模型交付规范》在竣工验收环节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明确了竣工信息模型的深化与交付内容,保障设计、施工基于同一个模型进行专项应用, 政府监管角度完成施工许可、施工监督、竣工验收备案的全过程闭环管控,为智慧城市提供可靠数据基础。

 

 

信息化、智能化加持,提高审批效率

 

 

机辅人审全流程快速审查。标准指引下,系统得以进一步提升效率,成为BIM试点工作的重要成果。“传统审图是依据二维图纸进行审查,信息分散。而BIM轻量化模型,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建筑物真实信息。”市图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BIM审图是围绕施工图审查业务流程,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虚拟建筑,让各类设计数据直观呈现,贯穿项目从设计到使用的整个过程。

 

 

BIM审图平台可实现智能化机器审查,人工可随时在图纸上进行批注,并一键导出审查结果报告,实现了对审图的全过程记录,确保建设工程质量责任可溯。审图全过程流转电子化,减少了繁琐的纸质文档递交环节,简化审批流程,提升监管和审图机构的服务水平。

 

 

八个专业全覆盖智能审查。施工图BIM智能审查模块专业覆盖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五大专业及消防、人防、节能三大专项共302条可量化条文。利用智能审查引擎,能自动、全面、快速、准确地检查出违反规范条文的内容,机审与人工审查协同配合,提高审查效能。

 

 

 

截至目前,南京市BIM智能审查系统共完成32个项目的运行和流转,总建筑面接约260万平方米。本次升级的四项地方标准将进一步推动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审查和管理,为全国BIM试点工作提供“南京经验”。

 作者中文BIM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