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工程学院于2025年6月10日下午召开本学期第九次教研活动,全体专兼职教师均参加。
(一)机电一体化教研室、电气自动化教研室
时间:2025年6月10日
地点:学院2222会议室
电气自动化教研室与机电一体化教研室于6月10日联合开展了以“金课”建设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跨专业交流,探讨课程优化路径,促进教学创新与资源共享。
聚焦“金课”标准,共话课程建设
活动伊始,王娜老师介绍了“金课”建设的背景与要求,强调“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是“金课”的核心特征,并指出当前专业课程建设中需突破的难点。与会教师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特点,围绕如何融入课程思政、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评价体系等展开热烈讨论。
经验分享:典型案例展示
王娜老师以《机电一体化与机器人技术中的控制系统编程》为例,分享了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通过仿真软件与实操设备的联动,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赵阳老师则展示了《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实践案例,强调以赛促学、以产促教的课程优化策略。
协同创新:跨专业资源整合
两教研室教师一致认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存在交叉点,未来可在以下方面深化合作:
1.共建共享资源库:整合虚拟仿真平台、实训设备等,减少重复投入;
2.联合开发课程:围绕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设计跨学科综合实训项目;
3.团队协作申报:联合申报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或教学成果奖。
总结展望:以“金课”促“金专”
活动最后,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韩艳赞教授总结指出,“金课”建设是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要求全体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同时加强跨专业协作,打造具有示范性的特色课程群。
本次联合教研活动为两教研室后续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学院“金课”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注入了新动力。

(二)智能控制教研室、工业机器人教研室
本周二下午工业机器人教研室和智能控制教研室以“品牌课程建设”为核心主题,组织开展了富有成效的集中教研活动,旨在深入推动课程建设进程,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筑牢课程根基。
活动聚焦三大关键任务。首先,系统研学夯基础:教研室全体教师深入学习了本专业群最新人才培养方案,并对专业群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与课程思政大纲等核心教学文件进行了细致研讨与修订,确保教学顶层设计精准对接产业前沿与育人目标。其次,明晰规则促规范:通过深入学习教育部及学校关于课程建设的政策文件与评价标准,教师们进一步明确了建设路径与质量要求,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最后,数字赋能探新路:围绕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活动重点探讨了如何强化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与深度应用。与会教师积极分享经验,共商如何持续推进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并大力推动数字化教材、融媒体资源、新型活页式教材的开发应用,聚力打造具有工院特色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品牌课程体系。
本次集中研讨不仅深化了教研室教师对一流课程内涵的理解,更在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凝聚了共识。教研室将以此次研讨形成的宝贵思路为起点,加速推动相关教学文件的优化完善与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建设,力争产出标志性的课程开发成果,为自动化工程学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锻造职教品牌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三)无人机教研室、机电基础教研室、机电设备教研室及智能光电教研室
为进一步提升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无人机教研室、机电设备教研室、机电基础教研室及智能光电教研室,于2025年6月10日下午在S2101开展了第九次集中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由无人机教研室主任袁铸主持,3个教研室教师全部参加。
本次教研活动的围绕25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标准制订、学期末教学情况、毕业生就业等问题开展。
首先,针对25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问题,各专业主任将自己专业的情况,人才培养定位、核心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等进行的介绍,并把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制工作进行安排。下一步,将按照学校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工作。同时,也对下学期的教学安排进行了简单通报。
马上到学期末,温度不断升高,特别是后面两周,教室没有空调,阳面下午温度将会很高,考虑到教学效果及学生人身安全问题,学校采取人性化管理,允许教师将课程调整到低楼层阴面或者实训室进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为尽快让学生不受高温影响,学校建议将19周周四、周五的课程调到前面上,可以从周四开始考试,让学生及早离校。
25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工作已经接近发尾声,目前就业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本周学院要求各专业就业率达到70%,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实习就业情况,做了说明,并能后期就业推进工作做了规划。
参与本次教研活动的专业教师均积极发言,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为各专业的长期发展出谋划策。

(供稿/自动化工程学院 图文/周航 单位审核/胡雪梅 编审/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