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经济贸易学院开展第十五周教研活动

【来源:校内网 | 发布日期:2024-12-13 】

12月10日下午,经济贸易学院各教研室按照教研活动计划,分别开展本学期第十五周教研活动。

大数据与会计教研室和会计学本科教研室在B2402会议室共同开展教研活动,活动由教研室主任王春鸣老师主持开展,教研室教师全部到场参加。本周的教研室活动主题为:探讨如何将军工精神和“三新”技术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首先王老师对下学期教学任务安排进行交流讨论,梳理总结2024年度教研室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并制定2025年重点工作、重要任务及主要举措;并要求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再次督促、指导学生完善实习备案系统信息,进入实习状态。接着,教研室教师以如何对接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升级改造所需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知识,优化调整课程体系和内容;如何将军工精神、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和“三新”技术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探讨交流。通过此次教研活动使老师们紧密围绕教师对社会发展、企业需求的响应能力,推动专业课程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智能财务管理教研室和财会金融基础教研室在B2401会议室共同开展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主要讨论军工精神如何有效融入专业课程中,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各位教师在活动中各抒己见,探讨如何有效推动军工文化资源在课程中的活化运用。老师们分享各自对于如何在专业课程中巧妙融入军工精神的独到见解。他们一致认为,军工文化不应仅仅是书本上的历史记载,而应成为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塑造坚韧品格的生动教材。为了使军工文化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教师们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策略,旨在增强军工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有的建议通过引入真实案例,让学生在鲜活的故事中感受军工精神的伟大力量;有的则提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军工生产的艰辛与荣耀。这些创意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更为军工文化在专业课程中的活化运用开辟了新路径。教研室主任在总结发言中强调,军工文化作为我校独特的校园文化符号,不仅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宝贵精神资源,她鼓励专业课教师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将军工精神有机融入课程建设中,通过课程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专业课程内涵建设的全面提升。

电子商务教研室、营销与直播教研室、电商物流基础教研室共同开展教研活动,活动由电商物流基础教研室主任赵蕾老师主持开展。赵蕾老师讲了五点工作:一是注意最近上课时的教学秩序,关注实训期间的课堂纪律;二是各位实习指导老师要注意告诫自己指导的学生按时签到打卡,不要使用打卡器进行打卡。同时确定学生具体的工作企业、岗位、工作内容的具体情况,做好顶岗实习指导;三是提醒各位老师要继续听课;四、学生的三方实习协议的签订情况;五、提醒老师抓紧时间进行四六级监考培训。接下来,教研室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进行教学方面的研讨活动。教研活动讨论了电商、营销与直播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探讨及优化,包括思政内容、教学资源(线上及线下资源)、实训条件(校内外)、大赛类型、校企合作、教研教改、教学方法等课程建设与改革等等,同时需要打破专业界限,形成专业群整体思想。本次教研活动结合社会、市场与企业需求,对每一门专业及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如何运用到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教学成果奖培育为主要内容,逐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特色,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达到更加适应企业与岗位的需求。

物流与连锁教研室在B2411开展教研活动,活动由教研室主任李晓琴老师主持开展。活动开始,李晓琴强调了数字化教学在物流管理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指出数字化转型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随后,教研室老师们围绕数字化教学在物流管理领域的应用展开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学效率,并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同时,数字化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市场的需求。活动最后,教研室主任李晓琴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加强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又要关注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此外,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

企业管理教研室第13周教研活动在行政楼2413室组织召开,活动由教研室主任郭东阳老师主持开展,就课件资源建设展开了深入探讨。活动旨在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明确案例资源技能点、融入思政元素,出台一份标准的教学课件建设规划。经过讨论,教师们共同确定了现代管理实务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并优化了知识结构,确保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同时,针对每个案例,教师们提炼了相应的管理技能点,设计了针对性的案例分析问题和讨论话题,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思政元素融入方面,教师们强调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自然结合,设计了案例分析中的思政讨论环节,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此外,活动还确定了课件的制作标准和格式要求,建立了课件更新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以确保课件的规范性和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