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区扩建项目总体规划由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已于2013年6月完成。
一、设计依据
1.业主提供相关扩建用地红线图、设计要求及相关电子文件
4.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1992年)
5.国家制定的有关校园规划设计规范、规定
二、项目概况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富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工程基地位于南阳市西北郊,西北遥望独山森林公园,邕水河穿越西侧扩建用地,自然环境优越。基地边界东接孔明路,西依邓禹路,南靠杜诗路,北临北外环路。
本次设计为新校区扩建工程。二期建设用地总面积:403016.0平方米(604.524亩),其中实用建筑用地面积:228886.4平方米(343.330亩);代征城市道路用地:85787.2平方米(128.681亩);代征公共绿地用地:53123.0平方米(79.684亩);河道绿地用地:35219.4平方米(52.829亩)。
本次扩建工程规划设计,拟扩建总建筑面积约21.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18.1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基地内地势平坦。
三、规划设计说明
1.规划理念:因地制宜,新旧相洽
扩建项目用地范围是在已建用地范围的基础上,以邕河为界,纵向南北延伸,横向跨邕河向西拓展,形成南、北、西三部分扩建用地:南区、北区扩建用地分别临杜诗路、北外环路与已建校区相接,新旧用地相对整合完整;西区扩建用地跨邕河与已建校区相望,用地相对独立,且西区扩建用地顺应西侧邓禹路与邕河相夹,用地范围呈自南向北逐渐缩小的变化。
根据扩建用地分布情况及用地范围特征,本案规划布局以邕河为界,南北区扩建用地与已建用地相整合,扩建区建筑空间格局与功能布局顺应原校园主景观轴,纵向南北自然延伸,形成校园完整的前、中、后三区,同时沿东侧孔明路南北两隅预留将来研发及教学辅助发展用地;邕河以西扩建用地因地制宜,顺应校园横向路网,结合用地形状,利用原有跨河桥梁与新设一处跨河桥,自南向北布置实训、体育及室内游泳馆,同时兼顾邕河东侧整合用地前、中、后区功能及空间分布格局。以此规划布局体现本案“因地制宜,新旧相洽”规划设计理念。
2.空间格局:一轴一带,三横三纵
遵循“因地制宜,新旧相洽”这一规划原则,校区采用“一轴一带,三横三纵”的建筑空间布局。“一轴”即为原校区主景观轴的延伸与拓展:南北扩建区以原校区中心广场为中心南北延伸:原中心广场以南,于南区扩建区内沿景观主轴两侧布置对称三进教学实训综合楼,沿轴线林荫景观大道至校区南入口校前广场,使之形成校园前场区纵深270余米,面阔80余米的空间景观林荫走廊,使得原有气势恢宏的校前区得以进一步提升,充分展示园区积极开放、海纳百川的现代校园风貌;原中心广场以北,就图文信息楼为校园后区中心景观轴对景建筑,左右以扩建11#学生公寓楼、原有周转楼与扩建学生活动中心形成北轴两厢景观建筑,使得小区主景观轴得以南北延伸完整,并以之成为校园沿北环路主景观面。 “一带”即为校园西侧南北蜿蜒而过的邕河及其两侧景观绿化带,与“一轴”所指的校区主景观轴两厢一直一曲,东西相应,两者共同成为校区空间景观格局之亮色,宛若理性与浪漫之交汇,充分提升校园整体空间环境的多样丰富性与趣味性,形成校区内不可多得的两道校园人文景观。“三横三纵”即指在原有交通路网基础上,顺应新旧用地及空间格局布置所形成的,校园内主要的三条横向、三条纵向的交通组织,以之成为校区内主交通网络,同时结合“一轴一带”自然划分校区内各部分功能分区。
由此,本案以“一轴一带,三横三纵”空间布置方式使得“因地制宜,新旧相洽”这一规划原则得以充分体现,空间布置以及功能分区相得益彰。
3.功能组织:结构清晰,分区明确
a.前区:以三横自南向北第一、第二两横所辖区域。前区邕河以西之西南隅布置汽车实训,比邻西侧南侧城市道路,便于对外联系。前区邕河以东区域作为原有校区功能及空间格局的拓展延伸部分,与原有教学区相接:沿原校区主景观轴延伸两侧布置教学实训综合楼,并于综合楼南侧比邻校区南入口预留校前广场区。综合楼以西为工业中心,综合楼为研发中心预留发展用地。
教学实训综合楼功能设置,遵循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的思路,以院系为单位,学做统一,产学合一,一体化安排;工业中心建筑单体顺应道路形态灵活布置,功能定位同样遵循教学和实训相结合,同时作为原有桥梁园区道路的对景建筑。研发中心预留用地与东、南城市道路相接,便于对外联系。
b.中区:以三横自南向北第二、第三两横所辖区域。中区邕河以东为原校区建成区;中区邕河以西为扩建运动区,与原有校区体育运动区隔河相望,形成校区完整的体育运动区,以满足校园未来发展体育运动设施之用。同时于扩建体育场北端紧邻西侧邓禹路,结合用地形状布置室内游泳馆,与学生公寓区隔河相望,兼顾内外。
c.后区:以三横自南向北第三横以北所辖区域。后区邕河以西区域为河道绿地,现建有公园在其中,提高校园生活品质;后区邕河以东为校园生活区,后区扩建区于原餐厅和周转楼以北扩建10#、11#、12#学生公寓楼,两者之间留有组团绿地。后区沿北校门主轴东侧布置学生活动中心,与主轴西侧学生公寓体量相呼应,以之形成北轴空间景观林荫走廊。学生活动中心西南角设置800座学生礼堂,提供校园大型讲演活动空间。后区宿舍区西北角设置了运动场地,以利宿舍区学生之用。后区东北隅布置教学辅助用房发展用地。
4. 交通组织:顺势利导,架构通达
本案交通组织顺应校区整体空间格局,以“一轴一带”为主步行通廊,“三横三纵”为主车行架构。同时,在“三横三纵”的主体交通架构上,并通过两座桥梁连接邕河东西两侧用地,结合校区最北端4米环道形成校区整体环形交通网络。分区域实现相对的人车分流,步行于内,车行于外,在满足交通顺畅的同时实现核心区域的相对独立,避免相互干扰。
校区主干道车行9米,两侧分设3米人行道;次干道车行5米,两侧分设3米人行道;辅助交通道路4米,顺势利导,架构通达。
校区步行系统包括主景观林荫主轴、教学中心广场及庭院、学生活动中心广场、食堂休闲广场、中心绿地、学生宿舍组团绿地以及邕河沿河绿化景观带,有效联系各功能区块并与景观、原生地貌有机融合。
机动车停车除原有地面停车与图文信息楼底下停车外,于扩建区教学实训综合楼设置集中地下停车,尽量减少地面停车量,保证校区路面景观效果,减少校区人车干扰。
5. 景观设计:西览独山,内拢邕河,闲庭读翠,林荫信步
校区整体景观系统以“点上成线、线上成面、面上成林”为原则,依托“一带一轴”,远可借独山览胜,近可造校园人文。在校区各主要空间景观节点以及新旧校区建筑围合庭院,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绿化景观,于空间视觉与人行流线上,形成大型生态绿系统,并延伸至建筑内部的庭院,变单纯的景观绿地为融绿于校园生活之中的绿地规划,充分发挥环境对品性、人格的熏陶作用,打造 “西览独山,内拢邕河,闲庭读翠,林荫信步”这一独特而又开放大气的校园景观人文。
6. 建筑风格:新旧相应,整体统一
扩建建筑风格同样遵循“因地制宜,新旧相洽”这一规划原则,秉承校区建成区建筑风格,统一整合校区主体教学区及生活区建筑造型及建筑色彩,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现代校园建筑风貌。扩建区汽车实训及室内游泳馆建筑风格从单体功能属性及性格出发,相对更为现代简洁,从而使校区整体建筑风格“新旧相应,整体统一”,兼顾校园原有建筑人文讯息与现代建筑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