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各单位、各部门:
根据《关于开展2021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项工作的通知》,经项目团队申请、教务处资格审核、专家评审,98项通过结项、2项延期结项、1项撤销立项,现将通过结项名单公布如下: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持人 | 项目成员 |
---|---|---|---|
1 |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机制研究 | 温道军 | 郭 闯、杨 洋、黄 卓、王美华、郭 静、杜少朴、尹光兵 |
2 | 类型教育视阈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与实践 | 王 伟 | 连 晗、李 垒、涂 豫、黄建娜、董 雨、朱西方 |
3 | 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 杜建根 | 王 娜(自动化)、韩艳赞、任致远 |
4 |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 | 王仁伟 | 胡雪梅、贾 杏、薛书彦、丁 君、王洪燕、张云岗、冯果果 |
5 | 职业技能图书馆建设创新与实践 | 贾庆成 | 席东河、郭 威、焦欣欣、邢鹏康、李 仁、王 笛、马 瑛 |
6 |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践探索 | 屈保中 | 曲令晋、李巧君、张 丽、靳 果、张 克、王 柠、张 羽 |
7 | 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融入路径的研究与实践 | 马小兵 | 王臻卓、郭 闯、魏丹丹、杜少朴、陆正芳、岳鹏飞、薛萧萧 |
8 |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逻辑与实现机制研究 | 李荣胜 | 赵书策、淮 鹏、郭 浩、梁艺岚、赵海亭、刘宁静、张 羽 |
9 | 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适应性研究与实践 | 杜 恒 | 王臻卓、金 阳、王 弥、李 旗、周 伟、杨继良 |
10 | 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标准及建设路径的研究与实践 | 朱成俊 | 张玉华、苏 君、王 笛、高志华、黄力刚、熊 毅 |
11 | 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史增芳 | 王 浩(产教)、张宏阁、涂 豫、桂 林、邵海泉、郭仓库、马磊娟 |
12 | 高等职业院校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机制研究 | 王 磊 | 牛鹏涛、亚 楠、赵 冉、冯金冉 |
13 | 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策略研究 | 程淑华 | 吴 倩、胡玲玲、丁 祎、侯佳玉 |
14 | 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交流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 | 曹双梅 | 杨继良、赵爽爽、牛 荟 |
15 |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机电设备类现代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 | 赵国峰 | 李 仁、李荣胜、张华文、袁 铸、张季萌、梁艺岚、王长怀 |
16 | 大数据技术专业“1+X”书证融通研究与实践 | 连 晗 | 任越美、杨 云、李巧君、董 雨、方华丽、赵 莹(文旅艺术设计系)、吕 品 |
17 |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一体两翼六路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 刘海志 | 樊有平、王顺旭、宋应云、郭延涛、吴书生、徐 锦 |
18 | 基于“德技并修 智慧工匠”装备制造类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 苏 君 | 张玉华、赵 岩、司铜生、唐 静、杨 帆(机械)、梁 丹 |
19 | 基于“五协同”模式的机械设计制造类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 | 杨 峰 | 刘欣宁、方 雅、张洁溪、李晓静、梁 丹、苏 静、梁 兵 |
20 |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四个能力”提升方式方法研究 | 赵 冉 | 牛鹏涛、刘 坤 |
21 | 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 王林生 | 张方方、冀楠楠、苏海淼、周 珂、周炜明 |
22 | 基于治理现代化河南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研究 | 赵书策 | 袁 铸、陈昌铎、杜 垒、李永飚、谢胜旺 |
23 | 基于“三融合、三服务”高职教师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平台的探索与研究 | 余东满 | 杨青原、唐 静、岳鹏飞 |
24 |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数控专业“六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黄力刚 | 刘志刚、王 景、赵晓燕、邰 鑫、王 东、段修杰 |
25 | 红色军工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研究 | 袁 贤 | 安俊杰、杨 爽、杨纪争、王慧聪 |
26 | 基于投入产出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 赵国萌 | 王 娜(审计)、李 乐、张 姗、李西蒙 |
27 | 高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 黄建娜 | 熊 毅、李晓静、李成思、王 璇、王 旭、黄 卓、王诗成 |
28 | “岗课赛证创”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郭素娜 | 张晓栋、郑建欣、石新龙、王少泉 |
29 |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 | 杨 云 | 王林生、田 磊、杨 旭 |
30 | 文化自信视域下校园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研究 | 孙立伟 | 王延丽、翟 坤、王 淼、庞士昱、王瑞星 |
31 | 中国优秀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和实践研究 | 姚姗姗 | 毛琰虹、程国红、李玮佳、张潇文 |
32 | 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研究与实践 | 王 飞 | 莫宇芬、侯 卓、于 玲、林诗淇、孙小伟、刘 阳 |
33 | 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实施研究与实践 | 宣 峰 | 张季萌、田林红、王 娜(自动化)、高功臣 |
34 | 高职院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袁晓冬 | 鲁宵昳、段峰松、冀楠楠、余 森 |
35 | “三教”改革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李永飚 | 陈方琳、吴 琼、陈昌铎、邢坤权 |
36 | 分类培养模式下体育“三教”改革实践研究 | 朱宗海 | 尤 振、刘甘霖、唐苏莉、朱晓庆 |
37 | 职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汽车工程技术为例 | 张宏阁 | 张松泓、郭仓库、田松文、王邦军、惠政翔 |
38 | “三教”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路径研究 | 王明绪 | 徐颖若、张继方、徐碧赢、杨 亮、李小硕、陆 旭 |
39 | 高职院校有效推进“课程革命”路径研究 | 邵海泉 | 王 浩(产教)、王明绪、牛媛媛、王慧聪 |
40 |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 | 邢鹏康 | 董珍珍、马 茵、刘彦华、陆 剑 |
41 |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研究 | 赵海娟 | 王洪燕、杨 亮、冯果果、蒋晓曦 |
42 | 基于知识生产新模式的职业教育“专业学位 能力拓展”育人模式研究 | 任 燕 | 户燕会、薛书彦、邓 晓、谢颖川、刘清文 |
43 |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 杨 洋 | 袁 贤、陆正芳、李小硕、张 琨、刘 坤、李西蒙、赵 洋 |
44 | 职业院校教师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方法研究 | 石社轩 | 邓 晓、孙 亮 |
45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建设研究 | 王常静 | 樊有平、宋应云、唐 锋、李 宛、王丹丹、张 琨 |
46 |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全过程管理与评价体系研究 | 焦欣欣 | 席东河、余 森、马 瑛、田达奇、吴 静 |
47 |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 乔平平 | 张延泰、李 萃、郭东阳、徐楚梦、吴 琳、杜媛媛、李晓琴 |
48 | 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 张宇婉 | 朱荣萍、杨 阳(文旅)、刘晓盈、李舒瑜 |
49 | “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机电类专业教材改革策略研究 | 张 丽 | 刘志刚、李名莉、梁 硕、赵丹丹、范 乐 |
50 | “双高”背景下的汽车类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 桂 林 | 孙 亮、曹 源、张继方、袁 凯 |
51 | 《线性代数》教学中的思政案例与应用实践 | 尹社会 | 孙迪飞、汤志浩、胡丰玉、胡永才 |
52 | 课程思政与高职武术融合发展研究 | 冯庆雨 | 魏 爽、李 鹏、徐 博、秦毅君 |
53 | 基于多元教学模式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路径探索与实践—以《模具装配与调试》为例) | 孙育竹 | 王 蕾、刘清文、陈元博、石云霞 |
54 |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为例 | 李成思 | 郭君扬、盛青山、李 旗、王为冉 |
55 | 高职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以《单片机技术及应用》课程为例 | 袁路路 | 王 慧、郭素娜、石新龙、田达奇、陈金林 |
56 |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分类评价体系探索与实践 | 冯金冉 | 王 磊、亚 楠 |
57 | 基于“1+X”证书制度的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 方华丽 | 董珍珍、王风燕、吴 晴、曹建生、王建光 |
58 | 基于核心能力的职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例 | 董 嫔 | 于 玲、张晓妍、孙育竹、袁苏楠、陈元博 |
59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 魏 爽 | 马小兵、王美华、周 珂 |
60 | 新型活页式教材的探索与实践——以《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为例 | 徐铭辰 | 尚长沛、陈伯刚、张 海 |
61 | 新时代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团队建议研究 | 陈晓东 | 唐晶晶、李姗珊、王 哲 |
62 |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卢宏炎 | 张乃文、吴 琼、史晓阳、于汝娴 |
63 | “教学做创合一”单片机技术及应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王 慧 | 袁路路、赵丹丹、周炜明、徐碧赢 |
64 | 测绘地理专业群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张 克 | 牛蔓丽、范 印、刘天恒、李 梁 |
65 |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汽车美容与装饰》课程为例 | 张松泓 | 刘美洲、史增芳、杨雪玲(汽车) |
66 |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工程识图教学改革研究 | 刁 静 | 吴 静、崔乃元、秦 鹏、阴星望 |
67 |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 肖 凡 | 龚聪琮、薛红勤、毛德娟、贾 琼 |
68 | 新型高校智库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 刘扬帆 | 李 峰、周 航、王聪珊、谢 萌、薛 蕾 |
69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实践 | 畅相韦 | 李秋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王 丹、冯 如 |
70 | 基于专业群的高职汽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 | 宋艳芳 | 任松岩、潘迦龙 |
71 | 课程思政背景下编程类课程教学改革 | 李 伟 | 岳小冰、鲁华栋、门 佳、马世欢、谭 骥 |
72 | 《数控加工工艺》课程“教、学、练、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王 景 | 曲令晋、邰 鑫、张立功 |
73 | 高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思政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 | 梁俊娟 | 于 璐、赵 莹(文旅艺术设计系)、张燕豪、张 梦 |
74 |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 徐颖若 | 徐荣政、潘迦龙、任松岩、宋娟慧 |
75 | 基于“1+X”证书制度的环境保护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 刘 伟 | 赵晓洋、陈晓东、徐竟一 |
76 | 基于能力本位的《汽车涂装》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 刘美洲 | 尚长沛、张 海 |
77 | 职业院校“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 | 朱西方 | 赵建超、任越美、龚茜茹、李江岱 |
78 |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模式创新与实践 | 刘天恒 | 王聪珊、范国辉、牛蔓丽、范 印 |
79 | 抗疫案例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实施 | 孙会芳 | 胡 建、谢明月 |
80 | 基于SCQA模型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以《环境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为例 | 朱性哲 | 唐靖哲、王文远、赵晓洋 |
81 | 《Photoshop》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究 | 姚源渊 | 王玉卓、董 淼、韩 煜、王晓茹 |
82 | 技能大赛引领的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 董 淼 | 王晓茹、姚源渊、王玉卓、韩 煜、庄 卓、李 然 |
83 | “1+X”证书制度融入连锁专业教学研究 | 李春田 | 魏 浩、李晓琴、王 暖、李香漪 |
84 | 职业本科班主任”一二三“工作机制探索研究 | 杨青原 | 余东满、史晓阳、于汝娴 |
85 |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 魏丹丹 | 王 弥、顾 光、杜 帅 |
86 | 高职院校《排球》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 | 崔二军 | 刘文军、徐 博、崔 楠、孙 冲 |
87 |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纯电动汽车构造与维修》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 田松文 | 王邦军、程 志 |
88 | 基于学生获得感提升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 郭 静 | 朱源源、赵 洋、王易木 |
89 |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汽车底盘机械系统检修》为例 | 牛媛媛 | 马建军、杨雪玲(汽车)、曹乐南 |
90 | 中高职化学教育有效衔接的对策研究 | 李姗姗 | 周子鹏、陈方琳 |
91 |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智能控制系统》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 梁 硕 | 朱清智、靳 果、范 乐 |
92 | “三全育人”视域下第二课堂建设研究与实践 | 王风燕 | 马 茵、王 嬿 |
93 | 基于多元化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与实践 | 张晓梅 | 王顺旭、张俊杰、苏海淼 |
94 | “双高”背景下新型活页式教材的探索与建设--以Linux操作系统为例 | 门 佳 | 李 伟、岳小冰、郭奇青 |
95 |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二手车鉴定与评估》课程开发 | 程 志 | 薛萧萧、马磊娟、曹 源 |
96 | 武术第二课堂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 | 吕 品 | 朱晓庆、冯庆雨、陈 雷、涂金龙 |
97 | 文化创新与传承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 秦毅君 | 王 维、崔 楠、赵佳音、唐苏莉 |
98 |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理想信念的路径研究 | 徐 锦 | 刘海志、王易木、马子涵 |
教务处
2023年11月23日